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去世 “他去了离翱翔的飞机最近的地方”
发布时间:2016-03-23来源: 华西都市报
宋文骢在介绍歼10飞机
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杨伟追忆31年师生情
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歼10飞机总设计师。原籍云南省大理,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他在航空工业战线奋斗了50载,先后参加过东风113号机、歼七、歼-10飞机等多个飞机型号研制,担任过两个国家重点型号歼七C、歼-10飞机的总设计师,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重大成果。
198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被推举为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3月23日,成都武侯祠大街89号院,哀乐阵阵。临时设立的哀悼厅里,摆放着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宋文骢院士的遗像。陆续有人走进来,鞠躬、献花。
3月22日下午1时10分,86岁的宋文骢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301医院辞世。华西都市报记者从中航工业成飞所了解到,宋文骢院士遗体告别仪式26日(周六)将在北京八宝山举行。成都这个临时吊唁厅,将持续开放至26日,方便社会各界吊唁。
最后的遗憾
歼10“18岁生日”前夕,老人走了
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杨伟声音低沉,眼睛布有血丝。3月23日,歼-10战机“18岁生日”,原本,这是一年中他最骄傲的日子,然而今年,心中却多了哀恸与失落——那位相识31载,于他而言,亦师亦友的老人,不在了。
作为宋文骢最亲近的学生,同时也被宋文骢认为是自己“接班人”的杨伟,在宋文骢生病的日子,一直在医院陪着老人直到最后。“老头走的时候,很安详,包括他在人世的最后时光。”杨伟亲切地称宋文骢“老头”。
3月21日晚上,老头病情突然加重,去世时很平静,没有留下只言片语。23日,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杨伟告诉记者,“老头”有两个生日,一个是歼十首飞的日子,一个是他的生日,今年却一个都没过上,“不过,他去了离翱翔的飞机最近的地方。”
培养年轻人
逢人介绍“他是要接我班的”
31年前的1985年,22岁的杨伟研究生毕业,顶着“天才少年”的头衔,他进入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那时候的条件远没有现在好,”在杨伟的记忆中,彼时研究所在一栋二层的木楼里,踏上去会有厚重的木板声。“那是老航校的旧址,总师们的办公室在二楼,一进去,整张桌子上铺的都是图纸。”杨伟读研期间接触过其他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总设计师,办公条件至少是单独的一人一个办公室,但是在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宋总和其他几个副总设计师共用一间大办公室。
踏上这栋小木楼,杨伟毛遂自荐,要做时任总设计师宋文骢的助手。
“他当时愣了愣,”杨伟说,一个还没正式报到的新入所研究生,在10800多人的研究所里直接向宋文骢“要”工作,估计宋文骢还从来没有碰到过。不过令杨伟意外的是,宋文骢和气地打量着他,表示欢迎后,就把他安排到新成立的研究室。
“那天,他告诉我,我们国家需要一个强大的空军,要我好好加油。”杨伟说。作为宋文骢看中的得力弟子,曾经每到一个单位,每见到一位领导,宋文骢都是这样向对方介绍杨伟的:“这是杨伟,将来是要接我的班的。”
歼10首飞成功
他说“这天就是我的生日”
在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31载,杨伟和宋文骢院士之间的关系越发亲近。
“在官方场合,我还是叫他宋总,他叫我杨总,但是私下,他一般叫我名字,我叫他老头。”杨伟说。
1998年,35岁的杨伟受宋文骢的委托,开始逐步主持“猛龙”的设计优化、排故攻关和设计定型等一线研制工作。当时,在“猛龙”的研制现场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一旦出现技术上的争议,宋文骢总是和杨伟两人进行讨论,整个会场就静静地等着两人做出最终决策。
“他在工作上,是绝对精益求精,要求严格,”杨伟告诉记者,生活中的宋文骢,却是温和幽默的。
1998年3月23日,中国自行研制的歼-10战机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军用战斗机装备水平首次达到世界第三代战机的标准,成为中国航空史上的一座丰碑。
“我从没见他哭过,但是那一刻他肯定是哽咽了,他毕生的精力最终化成了战斗力。”谈起那一天,杨伟记忆深刻,他告诉记者,首飞成功并没有即时公开,在庆功宴后,他们研发团队的年轻人把已经回家的宋文骢叫出来,跑到成都郊区的一个饭馆,再次畅饮庆祝。
“其实那时候,他都已经68岁了,那天,他很开心,喝了不少酒。”杨伟说,一时兴起,宋文骢还唱了一段俄国歌曲。宋文骢高兴地说,“以后,我的生日就是这天了!”
后来,每年的3月23日,这帮“歼-10”人,都要在一起聚一聚。从此,宋文骢告诉所有人,他有两个生日,一个是出生的3月26日,一个则是歼-10战机首飞成功的3月23日。
“他是那样洒脱的人,不过,今年,他一个生日都没有过到。”在杨伟家中,一直收藏着几张照片。照片中,巨大的飞机部件下,满头华发的宋文骢戴着一顶黄色的鸭舌帽,神情专注地调拨仪器,在他身边,风华正茂的杨伟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原本,这只是他们三十载工作中的普通场景,现在已成为杨伟心中永恒的记忆。
同事 追忆聪明机灵“宋老鬼”骑着自行车去买菜
成都武侯祠大街89号院,既是宋文骢的工作圈,也是他主要的生活圈。所里19楼,是他一直战斗的阵地,家属院的空地,是他和夫人遛弯的主要场所。
作为参与歼10项目研制的团队核心成员,中航工业成飞所原所长成志明和原副总设计师谢品既是宋文骢一起共事55年之久的好伙伴,更是生活中的挚友。为了争取歼10项目研制工作,三人曾一起向有关部门立下了军令状。2015年12月30日,宋文骢因病被送到北京,这次也是成志明和谢品与“老宋”的最后一面。
为争取歼10研制 曾立下军令状
半个世纪的工作经历,谢品一直伴着宋文骢。“最早他当组长,我是组员;他是总设计师,我当副总设计师。”谢品说,作为我们国家土生土长的总设计师,宋文骢没有吃过“洋面包”。“宋总是真正意义上打过仗的飞机设计师,饱受战争洗礼。”对此,谢品评价道。
也正因为此,宋文骢跟别的设计师不一样。他强调飞机设计要和作战使用相结合。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没啥用”。随着他主持研制的型号取得成功,这种质疑才销声匿迹。
在技术上,谢品认为,老宋是个总想着往前走的人。因为主意多脑瓜灵活,很多同事戏称宋文骢为“宋老鬼”。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财政吃紧,新型号很难“上马”。但宋文骢始终认为,新型号的研制势在必行,并带领团队开展了前沿技术研究。1964年,国家开始重视新机型的研制,而中航工业成都所在这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当时我们把项目报上去,大家都眼前一亮。”谢品说。宋文骢还是一个善于创新和接受新事物的科学家。歼10 开始研发时,要进行一项新的重大技术尝试,但专业讨论时争议较大,理由是“全世界搞这样的飞机,都摔了”。
“技术不做突破,永远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谢品当时就想到了宋文骢。果不其然,宋文骢当即拍板“做!”为此,他还立下了军令状。
永不退休的院士 每天准时上下班
2003年,宋文骢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2004年起,他便不再担任总设计师,转而成为中航工业成都所首席专家。“院士没有退休一说,所以他的工作一直在持续。”成志明说,研究所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宋文骢雷打不动地守着规矩。
宋文骢最大的标配就是自行车。每天在所里,都可以看见他骑着自行车上下班。有时候谢品碰到,会冲他喊,“老宋,你没必要每天那么准时上班。”他总是“呵呵”笑着,骑着自行车就走了。
“现在走在所里,我仿佛还能看到老宋骑着自行车,后座上挂着刚买的菜,冲着我笑的样子。”3月23日,面对记者,谢品言语中透着哽咽。
工作上执着认真的宋文骢,并不是一个古板的人。成志明说,老宋的爱好很多,打羽毛球、唱歌跳舞,样样都行。他一直坚持锻炼,坚持游泳一直到78岁。
做人低调 极少接受媒体采访
宋文骢和蔼、没架子,是中航工业成都所上上下下职工的共识。他极少接受媒体采访。2009年,宋文骢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中央电视台来采访,他才被迫答应。
“但有时候,他低调得有点过分了。”谢品说,有一年,宋文骢当选全国劳模。在北京,国家领导人接见劳模们,并和他们一一握手,当时媒体还进行了现场直播。
作为第一个和领导握手的人,谢品却发现,电视直播里没有宋文骢。“电视里咋没看到你呢?”忍不住了,谢品后来去问了宋文骢。他告诉谢品,第一个握手之后,他就退到后面去了。所以,电视里才看不到。
除了低调,宋文骢在生活中对妻子的爱护更是为人称道。宋文骢的妻子眼睛不好,70岁后视力更差了,因此日常煮饭做家务都由宋文骢承担。所以,所里很多同事会在菜市场和宋文骢偶遇。他骑着自行车,车后面挂着刚买的青菜,看起来就是一个寻常老人。有时候,他搀扶着夫人,在89号院里散步遛弯。上了年纪的两人,挽着双手,羡煞旁人。
战友 讲述歼10战机首飞试飞员雷强:歼10试飞成功我和他都哭了
歼10战斗机首飞试飞员——这是雷强的称呼。从上世纪80年代歼10 开始论证起,雷强和宋文骢共事20多年。1983年首次见到宋文骢时,雷强就被这个比他大27岁的长辈折服了。“他去给我们上课,不仅解释新技术,还解释为什么这么设计、有什么好处,那种知识量,把我们都震住了。”
歼10是我国首次自主研制的飞机,换句话说,没有可以仿造的对象。第一次坐上歼10时,作为资深试飞员,雷强傻眼了:“我有60%以上基本都不认识。”首飞前,飞机经过了无数次实验,雷强有什么建议,宋文骢总会认真采纳。宋文骢常常问:“雷子,有没有信心?”雷强也总会回答:“宋总你有没有信心?你有我就有!”
首飞,17分钟——这是雷强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数字。落地后,他首先拥抱的不是妻子,而是宋文骢,两个大男人流了这辈子最放肆的眼泪。然而后来很多人问他们抱在一起说了什么?其实,他俩一句话都没有说。
经过首飞,宋文骢和雷强成为了挚友,每次他去找宋文骢,两个人都要下馆子、喝一杯。每年的3月23日首飞纪念日,他都会买个蛋糕,给宋文骢过生日。“我们每次都要叮嘱他注意身体,他啊,聊着聊着就又回到工作上去了。他还要提醒我,雷子啊,最近又出了个什么技术,你要好好琢磨一下。”记者手记
半夜接受采访说“常看你们报纸”
宋文骢这个名字,对于从小在航空系统家庭长大的我来说,真是如雷贯耳。这名字和新闻界的普利策,作家界的莫言,都属于“让人自觉仰望”的大神级别。可惜,我却从没有机会见到大神真人,尽管我曾经采访过他。
那时我刚工作没多久,一个冬夜接近11点,已经上床的我接到了编辑的电话:宋文骢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请你试试看去采访他,什么内容都行。套起睡衣,找家人要电话,一边开电脑一边心里在打鼓:天啊!这么晚了,老人家肯定已经休息了!
那一年,宋总80岁,没错,我跟着父母称其为“宋总”。拨出电话的那一刻,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如果电话关机或者被挂断,再或者被一口拒绝,我也不再纠缠。运气太好,电话通了,“喂?”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睡意。当我自我介绍完毕,他仿佛是想了想“华西都市报”是什么,停顿了一秒才回答:“啊,我常常看你们报纸的。”我赶紧围绕感动中国问起了问题,他有问必答,富有磁性的普通话,对于声控来说是个福利。
当我问他录制节目时,白岩松问他了什么时,他说,是问他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我再追问答案,老人明显起了玩心,居然卖了个关子:“明天看电视就知道啦!”
大半夜的不好多做打扰,我很自觉地祝福了他,就要挂电话。他最后提醒我,他只是一个“得奖的代表”,“真正感动中国的,是中国军事航空领域的崛起。”
打完电话,父母就凑了过来:“怎么样?我说宋总人挺好的吧?”父母说,年轻人有问题找宋总,他从来没有不耐烦,都是感兴趣地交流。
一个非常绅士的白头发老头——这就是我对宋总的印象。而当22日得知他去世时,我在想:啊,过几天,他就该过生日了呀!
宋文骢的两个生日
1998年3月23日,中国自行研制的歼-10战机首飞成功。研发团队的年轻人邀请宋文骢畅饮庆祝,高兴之余,宋文骢说:“以后,我的生日就是这天了!”
后来,每年的3月23日,“歼-10”人都要在一起聚一聚。从此,宋文骢告诉所有人,他有两个生日,一个是出生的3月26日,一个则是歼-10战机首飞成功的3月23日。